我在想,也许正是像二郎山这样的一些大山挡住了古人西进的步伐,使川西一些美丽的山峰无法进入古人的审美视野。 杜甫在成都住过数年,但他无缘去欣赏川西那些有着林线、雪线、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山、极高山,他仅向成都西岭投去过一瞥,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离李白的家乡江油市西北不远处,是岷山的主峰——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雪宝顶是中国最靠近东部的一座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的极高山,至此向东再也找不到一座极高山了,然而李白却没有发现她。杜甫、李白离开四川后,歌咏过无数的山,但那些山却越来越低了。 由此我开始猜想古人关于山的高度究竟有什么样的理念。可以肯定唐代的李、杜等诗人,不会有“绝对高度”的概念(以海平面为零起点测量的高度,即所谓“海拔”的概念)。“海拔”这个概念是元代时大科学家郭守敬首先提出来的,他当时要以海平面为标准,比较汴梁(开封)和大都(北京)的高度,这要比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这个概念早560年。 然而没有“海拔”这个绝对高度的概念,并不影响古人欣赏山的高耸峻拔之美,因为他们和今人一样都会有“相对高度”的概念,即站在山脚下看山的高度。相对高度的概念对于欣赏山非常重要,如果只讲绝对高度,不讲相对高度,会闹出笑话来。比如青藏高原上随便的一个土包也要比泰山、黄山的海拔高度高,但说它比泰山、黄山还高,显然不合情理。所以看山要把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结合起来看。 但相对高度的麻烦在于它使一座山的高度变成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于观测者的位置。测量山的高度,比较山的高低,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有一个公认的起点,二是要有能测量山高的仪器。有了“海拔”这个科学概念,解决了起点,但即使有了起点,测量山的海拔高度也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起一个大地测量网方能完成,这绝非古人所能做到的。 相对高度在利用气压表测山的高度这种方法发明之前,也很难精确测出,但相对高度可以凭目视得出大概的感觉来。 我们看到古人徐霞客可以追溯长江、珠江的源头,纠正前人的错误,但他游历三山五岳,却说不出其中任何一座山的高度。古人描绘山高,只描写山高给人的感觉,而不会说出具体的数字来。如:杜甫说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说峨眉山“西蜀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徐霞客写庐山香炉峰“有芙蓉插天之态,孤峰拔起,四望无倚。”汉武帝说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其实这些山究竟谁高,他们都不清楚。 因此,对古人而言,一座山的美,山的相对高度最重要,山相对于四周环境越陡峭越挺拔,山的坡度越大,山的体量越大,这样的山就越受推崇。泰山之所以在古代备受推崇,可能与泰山的相对高度高有关。 过去我不理解古人为什么不欣赏那些有雪峰、冰川的极高山,我翻阅中国的典籍,试图找到古人有关对雪山、冰川的歌咏,但是结果总是失望。交通条件和户外装备的限制,使古人难以到达那些有雪山、冰川的极高山地区是一个原因,但是即使有条件看到雪山、冰川的人,也无意赞美和欣赏那些即便在夏季也银装素裹的极高山。 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去西天取经,一路上经祁连山、天山、昆仑,越葱岭(帕米尔高原),祁连已经有雪山、冰川了,天山、昆仑就更多了,汗腾格里峰、托木尔峰、乔戈里峰、慕士塔格等皆为这一带海拔7千米以上的极高山,尤其是大师玄奘越过帕米尔高原,经过兴都库什山脉前往印度,在印度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一路西行,几近尼泊尔,相信那是世界上仅有的十几座8千多米的高峰,一定进入过他的视野,但是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却很少能看到他对雪山欣赏性的描写。 最有希望去探访观赏西部极高山的应该是徐霞客了,他站在云南的鸡足山上,已经遥望到了北面丽江境内的玉龙雪山,“从脊直北眺,雪山一指竖天外,若隐若现,此在丽江境内也”。(《徐霞客游记》)但遗憾的是,他却就此打住,未向北行,却一直向西,直至云南与缅甸的交界处。可以想见,玉龙雪山那样的极高山,对他吸引力不大。 我一直思考古人不能欣赏高山、极高山的原因,我的结论是:因为古人没有绝对高度即海拔这个近代科学建立起来的概念。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的高山和极高山在古人的眼中也许还不如泰山和黄山高。许多海拔5千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其相对高度往往并不很高。 譬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度8848.13米,但青藏高原整个高原面的平均海拔高度已经4千多米,在珠峰的登山前进营地看珠峰,相对高度只有2千多米。虽然历史上藏族同胞早已发现了珠峰,清康熙时的地图上就标注了她,但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格外地看重和礼遇她,因为她并不显得怎样高。在藏族同胞的眼中,许多山要高于珠峰。19世纪中叶,英国人在印度平原上利用精密的三角测量法,测出她是世界第一高峰,并命名为埃佛勒斯峰后,全世界对珠峰的欣赏和崇拜才开始。如果没有海拔这个概念,珠峰大概还会默默无闻地矗立在那里,不会像今天这样火爆。许多登山者还没有看到珠峰,但一想到她是世界第一高峰,就已经热血沸腾了。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