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这部考察记,仿佛重又打开一幅刚从记忆中褪色的绚丽画卷,又像再次翻阅一本匆匆记录的粗糙日记。我常常沉浸在欣赏画卷的兴奋中,又每每懊恼于当初采访疏忽的缺憾里。 我的目标始终非常明确,即把自己在美国各大报感受到的有益、有趣的东西如实献给本书读者,同时将源于各类渠道的有用信息尽量注入相关章节。妄改古人一句话:己所大欲,必施于人。因此,材料扎实、数据新鲜、信息密集、大事不漏、实用性强,是我从本书执笔之初即设下的基本标准。 把美国著名报纸和报团这样横扫一遍,面的照应固然可观,点的挖掘仍觉不足。所以,为向上述标准靠拢,我在回国后的近半年时间里,与美国报界朋友一直保持着联系,曾数十次向他们核实或索要资料,同时充分利用在美国注册的ABC网站帐户及纽约公共图书馆上网密码等资源,不断更新数据,使主要数据尽量为2002年上半年的最新结果。 为使被访者以原始面貌示人,本书从近50小时的谈话录音中选出大部分内容以直接引语出现,希望给读者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但这样做有时略嫌拉杂甚至繁复,是否妥当,还望诸君评判。 到7月最后一天,终于掷笔完稿。这是与出版社协议中的最后期限——南方日报出版社高看这部书稿,拟作为今年重点图书,赶在10月初全国书市上推出。说实话,4个月的业余时间,写得很苦。 幸有多位朋友不吝相助,诸如:甘尼特公司报业副总裁福斯特女士等美国朋友拔冗多次来信来电,提供或核实本书所需之最新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于百忙中为拙著作序;同学曹鹏博士等业界好友热情勉励参与谋划;李旭先生等深圳同事在美国样报扫描等技术方面给予可贵支持;赵泓先生等出版界朋友积极促成此书并付出艰辛劳动…… 凡此种种,心中感激之情,岂“谢谢”二字可以言表! 由于成书仓促和水平有限,拙著错漏之处一定不少。惟盼方家及时批评,亦望读者多加指点。这决非书末文字必备之谦词,本人的确诚徨诚恐敬候指教,为此特附电话及电子信箱于后:但有批评,必回复致谢。 电话:0755-83518910;电子信箱:xjgu@szszd.com.cn 。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