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健康 | 约会 | 军事 | 港澳台 | 企业 | ERP | Top100 | Sohu视线 | 专题 | 我来说两句
搜狐首页 > 传媒频道 > 传媒书架 > 《走进美国大报》 > 连载文章
《走进美国大报》:第十八章 《纽约邮报》

MEDIA.SOHU.COM  2003年08月20日18:00  搜狐传媒

  默多克上演“捉放曹”

   老邮报绝处再逢春

  《纽约邮报》,创刊于1801年,是美国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去年11月度过200岁生日;报纸原来为对开大报,后改为4开报纸。现隶属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是默多克在美国的最大报纸。该报言论犀利,不取中庸路线。2001年3月至9月平日刊日平均发行量为533,860份,居全国第十;星期天刊发行量为382,000份。

  一、 新老总上任立斩五大将

  联系《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时已近2001年岁杪。开始不太顺利,总编辑和执行总编都未能约到。这也在预料之中,因为该报编辑部最高层刚刚经历过一次剧烈振荡。倒是执行总编出了个好主意,让其秘书建议我直接联系发行人试试。根据秘书提供的发行人秘书的E-mail地址和电话,我一经联系即获准采访该报发行人肯•钱德勒(Ken Chandler)先生,真让我喜出望外。发行人是一报之首,所以这也是我此番访问中采访的最高报纸负责人。

  虽然迟至2001年12月5日才访问该报,但当年有关这家报纸的新闻却是不断。

  先是4月份各报传出《纽约邮报》总编辑易人的消息。新总编辑竟来自澳大利亚,是悉尼的《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的总编辑科尔•阿伦(Col Allan)。被替代的原总编辑夏娜•安童斯(Xana Antunes)曾为《邮报》创办了经济和娱乐板块,但与公司老板交往很少。纽约各报对这位澳大利亚人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将给纽约市本已纷繁复杂的政治和媒体市场带来新的难以控制的冲击。有的说他是个典型的无拘无束的澳大利亚总编辑,不会顾及任何人的面子和尊严。有的说他与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老板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儿子和接班人拉克兰•默多克(Lachlan Murdoch)有密切的工作关系。《纽约邮报》现在是新闻集团的子报。

  《纽约邮报》在发布这一消息的同时,也将阿伦的简历传给了各新闻单位。人们由此知道阿伦出生于澳大利亚一个乡村小镇,执掌《每日电讯报》编辑部帅印后,他将该报办得锋芒毕露,既煽情又积极干预政治,大大加强了报纸的可读性,使这份小报的发行量和影响力显著扩大。人们预测,这位总编辑的到位,将使《纽约邮报》在风格上更加咄咄逼人。

  果然不出所料,就在6月14日正式履新的当天,新总编辑阿伦就宣布原来3位执行总编中的2位下岗,同时免去都市新闻部2位主编职务并辞退1位颇具声望的评论家。这一举动就连措辞一向沉稳的《纽约时报》也忍不住略带讥讽。该报在15日的一篇报道中用了如下导语:“《纽约邮报》来自澳大利亚的新总编辑昨天带着大柴刀登上宝座,一举将2名执行总编和都市新闻部2名主编炒了鱿鱼,另将纽约最有风格的自由主义评论家杰克•纽费尔德(Jack Newfield)革职。”【1】

  据报道,所有免职都突如其来。当天,几位在《邮报》干了多年的老将被逐个叫到阿伦总编辑的办公室。阿伦的理由很简单:他想把《邮报》扭转到一个新的方向,而他认为他们不能适应这新的变化,不利于新方案的执行。一位都市新闻主编更是在家中被电话通知自己遭免职的。这位女主编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她只和新老总见过3次面,相互并不了解,但对方突然打电话告诉她:“我已被任命为报纸总编辑并被要求开拓新的领域,我觉得你不能继续适应这一变化。”【2】

  报道说,虽然这位老总已经来了6个星期,但《邮报》编辑部280位员工很少有人和他有过接触。而两位被炒的执行总编被认为是非常出色的新闻工作者,其中一位负责日常新闻报道,责任心很强,另一位负责副刊,曾帮助报纸度过1993年最艰苦的阶段,“那时报纸几乎每月都要换一个老板”。【3】评论家纽费尔德则于1991年进入《邮报》,30年来在纽约先后服务于《乡村之声》(The Village Voice)、《每日新闻》和《纽约邮报》,其言论激烈而富有战斗性,从政界到娱乐圈很多人都对他有所敬畏。

  据了解,都市新闻部是《邮报》最大的新闻部门,共有正副主编和助理主编5名。此次被炒掉2名,正主编升任助理执行总编,经济部的主编调任都市新闻部主编。所以高层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是去年该报下半年最显著的特点。

  11月16日,又逢该报创刊200周年。作为美国目前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纽约邮报》自然少不了庆祝一番,举办了很多活动,连市长也来助兴。

  二、200年大庆市长作秀

  《纽约邮报》位于曼哈顿47至48大街之间的美洲大道1211号。这是一座大约有近百层高的大楼,默多克在美国的新闻集团及集团下属福克斯广播公司的总部就设在这座大楼内。楼外树立一堵不到一人高的大理石横墙,上面贴着“News Corporation”两个金色立体大字。通过楼下的橱窗,过往行人可以看到对外播放的大屏幕电视,上面正播送福克斯公司采集的新闻。这座大楼的斜对面,是著名的美国广播公司(ABC)总部的大楼。去年纽约第一宗炭疽病病例就发生在该公司。由于媒体成为炭疽病散发者的首要攻击目标,所以附近的传媒机构都戒备森严。直到我访问《纽约邮报》时,仍要排队经过楼下保安的检查并由被访问者带领,方可入内。

  我是在2001年12月5日的下午3点多钟到达的。和发行人钱德勒先生谈话期间,他送了我一本书,书名叫做《邮报中的纽约》(The Post’s New York),是为纪念该报创刊200周年而编撰出版的。该书从《纽约邮报》的历史,折射出纽约200年的发展史,图文并茂,精彩可读,很有史料价值。我本打算回国前买一本,不意获赠,当然很高兴。我正是从这本书中读到《邮报》波澜跌宕、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不仅如此,我还从中读到很多过去未曾听说过的美国重大历史事件,例如纽约历史上一次13小时停电造成的灾难,美国独立200周年前后发生的骇人听闻的连串大谋杀,教皇保罗二世于1979年被人开枪击成重伤(所以他的脖子至今歪着——笔者)等等,这些事件都发生在纽约。

  《纽约邮报》创刊于1801年11月16日,是美国目前最古老的报纸,也是美国历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该报创办人就是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美国1776年正式独立后不久,于1783年在费城通过了第一部宪法《联邦条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但这部条例在执行中遇到挑战,各州一盘散沙,修订条例的呼声不断。这时,坚持维护《联邦条例》的政治势力被称作保守派,保守派的代表组织就是所谓“联邦党”。在保守派的让步下,修订宪法时制订了著名的《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其中10项条款组成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条就确定了意义深远的新闻出版自由。联邦党当时在报上发表了总共85篇文章,这些文章类似后来报纸上的社论,它们不仅是启迪心智的政治读物,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些迄今被美国人传诵。这些文章当时被结集出版,书名为《联邦党人》(The Federalist),其中多数作品就出自汉密尔顿之手。汉密尔顿后来成了联邦党人的领袖。他的对手,即《独立宣言》的签署人、反联邦党人的代表、后来在1800年选举中胜出当上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

  就是这位汉密尔顿,落选后于1801年创办了《纽约晚邮报》(New-York Evening Post)——《纽约邮报》的前身。这里说明一下,在很长时间内,“纽约”二字之间一直有一横线,后来才逐渐取消,所以早期的《邮报》都用New-York字样。这份《晚邮报》旨在为失败了的联邦党声张,因而政党倾向十分强烈。汉密尔顿挑选的第一任总编辑是文学素养很高的威廉•科尔曼(William Coleman)。

  我在纽约时订阅了《纽约邮报》,因而有幸在去年11月16日这一天收到了一份随报附送的该报创刊号的重印本。这是一份对开4版的报纸,有些地方字迹斑驳,较难辨认。头版报头下有一行长格,格子左边是报纸序号,中间是日期和星期,右边是地址,写着“派恩街40号”。全版文章分为5栏,全部垂直排列。左起第一栏为《创刊辞》(PROSPECTUS OF THE NEW-YORK EVENING POST),创刊辞的标题和其他新闻标题一样,都只比正文大一号,而且不是粗体,下面是总编辑威廉•科尔曼的署名;第二、第三栏是船讯等各类商业信息,实际上就是广告,每一条都很简短,文前都有一幅商船的小图案,标题都是“FOR SALE”之类广告题;第四、第五栏是各类消息,但也以商业新闻居多。正如《邮报中的纽约》指出的那样,《邮报》不仅创刊号上广告多,就是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广告的数量也都超过了新闻的数量,其实是一份商业味道重于政治情趣的报纸。

  邮报19世纪的历史中,有一个人不可不提,那就是威廉•卡伦•布赖恩(William cullen Bryant)。布赖恩在科尔曼的提携下于1826年接任总编辑,但他并未坚持汉密尔顿和科尔曼亲联邦党人的编辑方针,而是将该报改造成一份亲劳工的大众化报纸,并在该报执政编辑部长达52年之久,对报纸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布赖恩的领导下,该报对编辑部进行了诸多改革,包括大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布赖恩还于19世纪中期在报上首倡在纽约建立中央公园和警察穿制服。这两大建议在很多有识之士的拥护下都付诸实施。所以纽约人也称布赖恩是纽约中央公园之父。不过,在很多美国人的心目中,布赖恩首先是个诗人,他被认为是第一个美国诗人,其《致水鸟》(To a Waterfowl)和《死亡》(Thanatopsis)等作品最为著名。布赖恩因头部摔伤于1878年6月12日去世。

  该报获得的第一个普利策奖是1918年,是该奖项设立的第二年,与《纽约时报》的第一个普利策奖同年。获奖作品是发表于1917年1月的关于新泽西州一家监狱糟糕状况的系列报道。在头版连续刊登的这组报道引起很大反响,最后导致新泽西州监狱制度的改革。

  1922年,《邮报》被出售给一个由该报总编辑埃德温•F•盖伊(Edwin F. Gay)领导的著名财团。盖伊是前哈佛商学院院长,在他手下34名财团成员中,有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klin D. Roosevelt)、《芝加哥太阳报》的发行人马歇尔•菲尔德(Marshall Field)、前司法部长乔治•威克沙姆(George Wickersham)和通用电器公司董事长欧文•扬(Owen Young)。但由于缺乏领导报纸的核心管理层,财团第二年又将报纸转卖给《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的发行人赛勒斯•柯蒂兹(Cyrus Curtis)。

  1934年,该报由《纽约晚邮报》更名为《纽约邮报》。

  1942年,一个女人的出现使《邮报》变为煽情的小报。这位女人名叫多萝西•希夫(Dorothy Schiff)。她于3年前买下濒于破产的《邮报》,又于1942年将该报改成4开小报。这时候美国的小报热潮已经过去,但长岛的《新闻日报》(Newsday)刚创刊不久。《邮报》变成小报后,纽约开始形成3家小报鼎足局面,尽管这时《邮报》和《新闻日报》远不是《每日新闻》的对手。希夫买下《邮报》后任命其丈夫乔治•巴克尔(George Backer)担任该报的发行人和总裁。丈夫退休后,她接过丈夫的职务,从而成为纽约新闻史上第一个女报纸发行人。我从《邮报中的纽约》一书中看到这一时期该报两个醒目面孔:一是1945年5月7日的号外,头版没有图片,只在“美联社报道”的引题下有两个字的特大标题:《纳粹撤退!》(NAZIS QUIT!);二是第二天该报头版,同样没有图片,同样用了最大号字体,同样只有一个标题:《杜鲁门宣布胜利》(TRUMAN PROCLAIMS VICTORY),下面是一行小字:“告诫日本快投降”。在后来的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等事件中,该报都用了这种夸张的头版。这就是在巴克尔领导下的《邮报》的小报式样,这种风格保持长久,直到70年代初。

  1965年11月9日下午5点多钟,纽约市经历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停电事故,长达13个小时。这次由安大略电厂事故导致的危机,使近60万人滞留在地铁里,数千人被关在200多部电梯内(帝国大厦的保安人员不得不炸开墙壁救出3位女人),数百手术病人遭到危险的延误……。《邮报》却未停止出报,第二天该报头版是漆黑一片,上面只有一个特大反白标题置于左下角:《为什么?》(WHY?),一语道破读者心声。

  70年代就开始了默多克的故事,这段故事最好从发行人钱德勒先生口中讲出,留待下节再叙。总之,《纽约邮报》在漫长的200年中经历了风风雨雨,换了无数个老板,能生存下来确属不易。要知道,与它同时代的一些报纸,如《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论坛报》等,当初比《纽约晚邮报》的名气大得多,都先后凋零,惟《纽约邮报》硕果仅存。

  所以,当该报庆贺创刊200周年时,很多名人政要都出席相关活动。不同寻常的是,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Rudy Jiuliani)还手持《纽约邮报》笑容满面地让摄影记者拍照,为该报作了个免费大广告,上了当天报纸的头版。连任三届纽约市长的朱利安尼为纽约做了两件大好事:一是使恶劣的社会治安得到根本的好转,例如过去令人触目惊心的地铁抢劫谋杀,我去年在纽约一例也未听说过,我自己多次夜晚乘坐地铁,在四周无人的车厢里仍有安全感;二是将扭转了纽约财政下滑的局面,使得财政收入盆满钵盈,因而有人说律师出身的朱利安尼像个企业家。9.11事件发生后,作为一市之长,他每天带队到现场察看,每天亲口向新闻界发布事件的最新进展,有时一日数次,忙得焦头烂额,引起市民极大好感,连9.11事件前人们对他遗弃前妻重娶新人的议论也得以止息。年底纽约大选时,不顾很多人的劝进,他放弃选举,全力支持媒体企业家布隆伯格参选市长,终于如愿。

  这样一位日理万机的市长,不仅拨冗参加《邮报》的庆祝活动,而且提前一天为报纸作秀拍照,真正难得。查《邮报中的纽约》,还可看到一幅这位市长头戴扬基棒球队帽,两手抓住刊有扬基队获胜消息的《纽约邮报》号外的大幅照片,脸上笑容可掬。照片说明文字:“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作为世界最大的扬基队拥趸,在2000年系列赛事后手拿《邮报》。”(扬基队是美国一流职业棒球队,总部在纽约市,纽约男人差不多半数是该队的球迷——笔者)。当然,《邮报》也投桃报李,在2001年底选举前连续推出专版,刊登朱利安尼担任市长以来的趣闻与赫赫业绩。

  我后来在与钱德勒先生谈话时曾对他说:“可以看出,贵报与政府的关系相当好。你看,朱利安尼市长还为你们作宣传,而你们也正在刊登对他的传记式报道。”

  他说:“不错,我们和朱利安尼的关系很好,我们比较喜欢他,这点我们从不在报纸上隐讳。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过于注意与政府的关系。这要看是谁执政。对朱利安尼的前任我们就不喜欢,很多市民也不喜欢。不喜欢不是因为他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任黑人市长,而是因为他任职期间的管理过于松懈。在他任期内,纽约黑人犯罪率急剧上升,社会治安是近几十年最糟糕的,晚上没人敢坐地铁,没人敢独自上街,而且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出现危机,交给朱利安尼的是一个烂摊子。我们对他不断予以批评和抨击。你若是那时来,就会得出我们与政府关系很坏的印象(笑)。至于连续报道朱利安尼的事迹,我们在选举前都会总结前任市长的履职情况,只不过对朱利安尼情有独钟而已。”

  三、默多克在美国报业的最大斩获

  现在要见见发行人钱德勒先生了。钱德勒身材高大,约有1.9米,年龄应在60岁左右,两鬓及络腮胡茬子都已灰白,但红润的面孔很少皱纹。钱德勒待人十分热情,说话嗓音洪亮,谈吐也很风趣,不时发出呵呵的笑声,没有任何发行人的架子。所以我对他的采访既轻松又愉快。

  我们的谈话就从默多克对《邮报》的拥有开始,这也是该报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一环。他说:

  “我们报纸的老板是鲁珀特•默多克,他的公司叫做新闻集团。他是澳大利亚人。新闻集团同时拥有福克斯电视台(Fox Television),福克斯广播公司(Fox Broadcasting),那是个广播网络公司,和一个电影公司,叫做20世纪福克斯(20 Century Fox)。集团还拥有《电视指南》杂志(TV Guide,美国最大期刊之一,去年的发行量超过《读者文摘》[The Reader’s Digest]——笔者)和《邮报》。所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在美国是一个拥有电视、广播、电影、杂志、报纸的大型多媒体公司。

  “默多克第一次购买《邮报》是在1976年,并拥有这份报纸长达11年之久。但到1987年,他在政府的压力下被迫将报纸卖出去,原因是他在纽约拥有电视台。政府说:你不能在同一个城市既拥有电视台又拥有报纸,这是我们的政策。所以他是被迫出售报纸的(我在美国还看到一个材料说当时纽约的报纸都不景气,《邮报》日子也很难过,所以默多克不要它了。但我相信政策是主要原因——笔者)。他将报纸卖给了纽约一位商人,这位商人维持了6年,就破产了。由于当时除了默多克,买主中没有任何人具备足够的资金去经营这份亏损报纸,政府同意默多克于1993年将《邮报》又买了回来。州政府为促成这桩买卖,专门向联邦法院申请豁免,允许默多克破例在同城经营电视台和报纸。在他第二次收购这家报纸后,他任命我为报纸的总编辑,而当时报纸的发行量为38万份。如今我们平均每天销售53万份,这是ABC上月公布的近6个月平均发行量。”

  鲁珀特•默多克发迹于澳大利亚,其澳大利亚新闻集团公司是目前澳大利亚最大的新闻媒体集团。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他进军英国,先后控股或收购了英国发行量达600万份的最大星期日刊《世界新闻报》(The World News)、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太阳报》(The Sun)和闻名世界的伦敦《泰晤士报》(The Times)。英国成功后,他又进军美国,在80年代美国媒体大兼并的过程中大举渗透,先后以5.75亿美元购进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以15.5亿美元购进7家主要电视台,以3亿美元购进哈泼—柯林斯出版公司(HarperCollins),以30亿美元购进包括《电视指南》在内的三角出版公司(Triangle Publications),并用福克斯的资产和收购的其他电视台组成了美国第四大电视网络公司——福克斯广播网络公司(Fox Broadcast Company)。1993年,默多克成功收购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的香港卫视(Star TV),将其规模大为扩张,还投资5.25亿美元建了两个电视卫星,一个对准中国和太平洋盆地,另一个覆盖印度和中东。

  此后,默多克致力于开拓中国媒体和娱乐市场,于1996年以香港卫视与刘长乐的今日亚洲公司等合作成立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并终于在2001年底与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广东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达成协议,使香港卫视的一个24小时文娱节目在广东有线电视系统落地,而作为交换条件,允许中央电视台的英语时事频道在福克斯有线电视网播出。在我今年2月回国后,关于默多克在中国渗透的新闻不断,诸如投资网通、网易等中国一些著名网络公司,在北京成立了一个独资科技公司投资数字有线电视等。

  其实,默多克进军美国是从70年代由报纸入手的。他在美国的子公司美国新闻集团先选择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市,在那里收购了《圣安东尼奥新闻快报》(San Antonio Express-News)等3家报纸,但在美国办报所需要的高投入、高成本和高技巧使他遭遇挫折,首次投资就出现亏损。后来他又到美国报纸的发源地波士顿购买了《波士顿先驱报》(Boston Herald)。但他在美国办一家全国大报的梦想始终未能实现,甚至也没有买到一份影响大的报纸,直到1976年发现《纽约邮报》有机可乘。

  当时《邮报》在希夫女士的掌管下遇到经济困难,她不想继续持有这份报纸。默多克看中了这个机会,于是在11月份只花3250万美元就将这份美国最古老的报纸买下。这是迄今为止默多克在美国报业获得的最大成功。他接管报纸后,《邮报》渐渐变得煽情,犯罪和色情新闻增多,体育报道也扩大了,以劳工阶层为主要读者,报纸的发行量节节上升,一度达到90多万份的最高纪录,发行量曾列全国第四位。但由于忽略了广告经营和80年代的经济衰退,报纸发行量的扩大并未带来利润,亏损依旧。据说10年共亏了1.5亿美元。所以,当1987年默多克被迫将报纸转卖时,《邮报》的确处于不佳状态。收购《邮报》的是纽约百万富翁彼得•卡利科(Peter Kalikow)。

  但默多克始终没有忘记这块曾经到嘴的肥肉。1993年机会来了。《邮报中的纽约》一书记述了1993年1月起《邮报》所处的困境和默多克重新掌管该报的过程:

  一月:

  20日,控制《邮报》财务收支的银行托拉斯冻结了《邮报》发行人卡利科的帐户,理由是该报未能向政府支付330万美元的税金;

  23日,卡利科会见工会领导人,工会同意将员工工资降低20%;

  24日,在银行不愿解冻的情况下,卡利科准备停刊,但讨债公司巨头史蒂文•霍芬伯格(Steven Hoffenberg)突然出面挽救,买下《邮报》;

  27日,安全交易委员会着手调查霍芬伯格的讨债公司Towers Financial Corp的情况。

  二月:

  1日,《每日新闻》的老板朱克曼“乘人之危”,挖走《邮报》几位主要主编和专栏作家,被霍芬伯格职责是想消灭竞争对手;

  10日,霍芬伯格任命专栏作家彼得•哈米尔(Pete Hamill)为新的总编辑;

  11日,联邦法官暂时停止霍芬伯格将公司资金转入《邮报》;

  17日,霍芬伯格同意由法院指定的金融人员监视Towers公司的经营,直至联邦起诉他的官司解决;

  19日,联邦破产法官证明霍芬伯格收购《邮报》有效;

  21日,霍芬伯格任命怪僻的停车场主阿贝•赫希菲尔德(Abe Hirschfeld)为《邮报》公司董事长,后者带资300万美元入股。

  三月:

  11日,霍芬伯格与赫希菲尔德闹翻,联邦破产法官终止了霍芬伯格对《邮报》的控制,允许小丑赫希菲尔德经营并购买《邮报》;

  12日,赫希菲尔德入主《邮报》后立即炒掉总编辑哈米尔,任命杰勒德•布雷(Gerard Bray)为临时总编辑;

  14日,赫希菲尔德聘请《阿姆斯特丹新闻》(Amsterdam News)的发行人威尔伯特•塔特姆(Wilbert Tatum)为联合发行人和总编辑,同时列出一个有272名员工的名单,打算辞退,布雷辞职表示抗议;

  15日,赫希菲尔德引起的混乱加上周末遇到本世纪最大的周末风暴,使《邮报》未能出版星期一的报纸,工会加入了高层管理人员对赫氏的反抗;

  16日(星期二),报纸头版突然以怀旧的古典风格刊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正在为他1801年创立的报纸而哭泣的大幅照片(我后来查到这份报纸的影印件,只见头版照片上,一大滴眼泪正从汉密尔顿的右眼滴落,围绕着照片弧形排列着“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创刊于1801年”字样——笔者),内页各版充斥了对赫希菲尔德和塔图姆的指责,员工完全控制了报纸,无视赫希菲尔德的存在;

  17日,哈米尔被请回到编辑部,继续领导员工的反抗活动;

  18日,赫希菲尔德说他已经辞退塔图姆,希望哈米尔回到总编辑岗位;

  19日,康拉德(Conrad)法官出面调停,要求赫希菲尔德向员工开出支票,作为哈米尔管理编辑部的条件;

  22日,赫希菲尔德禁止4名《邮报》高层主编进入报社大楼;

  26日,康拉德法官被要求终止赫希菲尔德对《邮报》管理的协议,因为他未能支付支票,同日澳大利亚出生的传媒巨子鲁珀特•默多克提出购买《邮报》申请;

  28日,康拉德法官同意默多克控制《邮报》,新老板走近大楼时受到员工们的热烈欢迎。【4】

  这段经历读来妙趣横生。若非钱德勒先生给我的书中有如此精彩的描述,我们怎么能想象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的纽约也发生过如此剧烈的反抗,而且发生在如此著名的报纸?编辑部的采编人员居然在老板还掌权的时候停止出报,第二天又自行出版了一期咒骂自己老板而怀念报纸创始人的报纸。但员工离开老板也不行啊,谁发工资呢?争一口气容易,报纸停刊的结果只能是大家散伙——这一天似乎不远了。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默多克仿佛英雄救美般出现在员工们面前。这位财大气粗、一掷千金的昔日老板,显然给员工带来了希望。《邮报》在1993年3月30日信心十足地发表题为《一个崭新的开端》(A new Beginning)的社论,文中说:

  “今天表明《纽约邮报》进入了新的一天——一个阳光灿烂的崭新日子。……《邮报》将一如继往地成为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报纸。我们将关注并在报道中突出纽约劳动阶层和中产阶层感兴趣的任何问题。”【5】

  对于美国同一座城市的电视公司不能拥有报纸的说法,我一直无法理解。因为同一家公司如果拥有报纸,是可以收购电视台的,这在《芝加哥论坛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公司早有先例,为什么电视公司就不能拥有报纸呢?去年我在纽约时留心观察,发现果然大电视公司在当地都不拥有报纸,如总部设在纽约的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以及总部设在亚特兰大的美国有线广播网(CNN),在当地都没有报纸。

  面对我的疑惑,钱德勒这样回答:“以前美国没有这样的规定,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国会出台了一个新法案才这样的。不过,电视公司收购报纸,我们不是唯一一家,最近两年已开始增多。所以从技术上看,我相信有关法律很快会改变。”

  四、 两百司机负责市内送报

  钱德勒开始介绍《邮报》目前的情况。作为总编辑出身的发行人,他对报纸采编和经营两方面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是最理想的采访对象。我甚至暗自庆幸当初总编辑们拒绝了我的采访。他说:

  “我们这家报社共有800名员工,包括印刷工人和运报司机。在新闻这边,我们有250人。另有200名卡车司机负责运送报纸,他们都是我们的正式员工。然后我们有印刷、广告、发行等部门。我们的部门不太多。我们的发行量很大,大部分报纸在纽约市50英里的范围内发行。也就是说,60%的报纸在纽约市5个行政区内发行,40%销售本市以外的地区。我们的司机负责所有市内报纸的发送。他们每天将报纸送到全市5500个零售点,这些零售点包括商店、报摊、快餐店以及一切人们可以买到报纸的地方。对,你说得对,这些都属于零售报纸。对于市外地区,我们委托独立分销商投递,他们既销售我们的报纸,也销售《纽约时报》等报纸。我们的住户投递量很小,大约只占整个发行量的10%。

  “关于你问到的管理结构,我们有1名总编辑,2名副总编,然后是都市新闻部主编,副刊部主编,经济新闻部主编,体育新闻部主编(体育部有40人),社论版主编,以及星期天刊主编。社论版主编一般来说应该向我报告,但由于那是个很小的部门,所以他也向总编辑报告,有时总编辑就可做出决定。我们在这方面不完全分开,不像有的报纸社论版主编和总编辑相互独立。

  “我们有20个摄影记者。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数码相机,但我们仍然使用一些胶片相机,因为我们认为有些场合数码相机并非最好的选择。摄影记者们觉得数码相机仍有缺陷,有时非用胶片相机不可。例如远距离拍摄篮球赛,由于光线不太理想,数码相机的效果就较差,我们曾经得到非常糟糕的数码相片。但我相信数码相机正在改进中,它们会越来越好。

  “60年前,我们是大报。我们在大约1940年改成小报。你问为什么?我想也许那时的负责人想使报纸更加与众不同吧。我了解得不多,因为那是60年前的事。如今我们是集团内的报纸。我们集团在美国不再拥有其他报纸(现在看来有些疑问,新闻集团至少拥有《波士顿先驱报》吧?难道被卖掉了?可惜当时没注意到这个问题——笔者),但在英国拥有报纸,包括伦敦的《星期天泰晤士报》(Sunday Times)和《太阳报》。集团当然在澳大利亚拥有更多报纸,占全国日报的60%以上。在亚洲,我们拥有一个卫星电视,总部在香港。我想我们是在与中国的凤凰电视公司合作,但我们可能只拥有一小部分频道。

  “我们是晨报。但我们有三个不同时间的版本。第一个版本称为早版,发行至50英里以外地区;第二个版本发行至25英里以上范围;第三个版本出版最迟,仅仅发往本市。这三个版本的截稿期不同,但时间也不很固定,有很多变数,因为这里晚间有很多体育赛事。在第一个版本开始付印时,大量比赛也相继结束。所以我们不得不修改某些版面以跟踪最新的比赛结果。我们晚上10点开始印刷第一个版本,12点印刷第二个版本,次日凌晨2点印刷第三个版本。第三版发行到全市所有5个区。我们大约凌晨4:30~5:00印完全部报纸。任何重大突发事件,都会改变我们的截稿时间。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印刷厂,要花2.5亿美元,包括机器和建筑,是今年夏天开始动工的。我们现在有3台印报机,另外一台正在安装。所以我们将会有4台印刷机,今后可以印更多的彩页。(我刚到纽约时,该报头版基本是套红的,最近开始彩色化。该报内页的彩色版也不多,多少影响了广告收益。这大概是受到印刷设备的制约——笔者)。我们还在佛罗里达印刷《纽约邮报》,因为那里住着很多纽约人,特别是退休老人。我们全年都在那里印刷,但冬天最多。我们在佛罗里达的发行量为8000份。这都包含在我们的总发行量内。

  “我们有一个网站,非常受欢迎,是美国最大的地方报纸网站。你问网站内容是否与报纸不同?基本相同,但对于美联社的来稿,我们会及时更新。”

  我向他请教编辑部的具体工作,其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在中国的报社,有时编辑也出去写稿,这在一些报社是受到鼓励的。贵报人手不多,是否也允许或鼓励编辑写稿?”

  他回答:“我们的编辑工作量太大了,他们很忙,每个人都必须手脚十分麻利才能完成任务。他们没有时间去写稿。副刊编辑有时会写一些,但很少。通常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写些稿件,挣些额外的稿费。我们共有40名编辑。”

  “那你们编辑的工作量有多大?能描述一下吗?”

  “编辑各有分工。文字编辑是最低层次的编辑,他们负责与记者联系和修改稿件。还有组版设计编辑,他们在新闻部工作。新闻部的头是新闻主编,新闻部组版和编辑是分开的。副刊的编辑就包括一切编辑工作,从编稿、制作标题到在电脑上组版出样。要说工作量,也是有变化的。例如,今天有4个副刊,但只有2名副刊编辑,他们每人要做2个版。但如果到了星期五或星期天,副刊数量大为增加,就需要较多副刊编辑。例如,星期天的副刊就有8页。”

  我想知道的是平均1名编辑每月要编辑多少个版,但他似乎并不太了解,我也就不再问下去。我将话题转到该报的教育工程。他说:

  “对,我们也有NIE工程。我们每周向纽约市的学校发行5万份报纸。很多老师使用我们的报纸进行辅助课堂教学。我们通常在报纸中为他们辟一个整版,即《课堂版》(CLASSROOM),每周三出版,但我们不再另外编印辅导教材。我们今后有可能为学校设计一个特刊,但现在还没有做。我们有专门人员与学校联系,听取教师们的意见。这是一本书(指桌上一本资料),是我们报纸上文章的精选,在学生们中间非常受欢迎。它是新闻集团下的一个出版社出版的,教师们经常选用其中的文章。我们的网站上有一个叫做‘学习中心’的目录,打开它就可以获得我们提供的课程计划。我们的课堂版主要向中学生提供。

  “学校里也有其他报纸。大家这样做,是因为这有利于学校,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报纸,因为这5万份报纸可以算入我们的发行量。我们请广告商购买这些报纸,我们给予折扣优惠,学校免费获取。有些报纸,如《每日新闻》,在学校的发行量比我们大。ABC每6个月统计一次报纸平均发行量,每到这6个月的月尾,他们的发行量就会增长,这就和学校的发行有关。当然,NIE也是使青少年对报纸产生兴趣的好办法。”

  五、 最大特色是冲击力强

  钱德勒说话坦率,也很有耐心。我接着问他:“你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你们在竞争中有什么制胜法宝?或你们怎样使自己的报纸与众不同?”这其实也是我事先给过他的问题。

  “我们有两个竞争对手。《每日新闻》在发行方面是我们的最大对手。他们发行量比我们大。《纽约时报》是最强的对手,因为他们吸引了那么多广告。它几乎垄断了广告市场,原因是它的读者层次很高,决定购买和自身的购买能力都很强。所以我们面临两大对手的竞争。我们与他们双方竞争。就读者层次而言,《邮报》的读者接近《时报》的读者,而《每日新闻》的读者收入要低一些。我们的读者在教育背景和收入方面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实际上,很多人早上买《纽约时报》或《华尔街日报》,下午买《纽约邮报》(这些话倒也不虚,我后来在采访《新闻日报》总编辑时,对方也说《纽约邮报》与《纽约时报》及《华尔街日报》的读者有很大部分是相重叠的——笔者)。

  “至于怎样竞争,我们还是一句话,使自己与众不同。我认为这也是对《邮报》来说最重要的事情。《邮报》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或者说是具有很强的纽约人的个性色彩。纽约人什么样?直率、大胆、进取、爱憎分明、无所顾忌。纽约人甚至有些粗鲁。他们雄心勃勃,说话大声。我们的报纸具有与之相同的个性。打开我们的报纸,直奔主题,冲击力强,在表达意见时大胆而粗犷。我们的言论力求有力量,就像纽约是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的态度一样。我们在表达意见时旗帜鲜明,不走中庸。我们常在报道中有所侧重,而不是站在中间立场听双方意见。

  “另外与其他报纸不同的是,我们在政治上取保守态度。我们也许是纽约唯一的保守派报纸。我的意思是,《纽约时报》非常自由,《每日新闻》也比较自由,唯独我们保守。前面讲到我们与朱利安尼市长关系较好,还因为他是共和党人。我们对共和党人比对民主党人说话亲切,尽管在纽约这个地方绝大多数人都是民主党员。这是一个巨大的民主党城市。我们是这个民主党城市中的共和党报纸。但我们不怕,真的。人们读报纸时并不喜欢模棱两可、中庸平淡的文章,而爱好那些言辞激烈的评论,尽管他们未必同意评论中的观点。他们无需 同意我们的观点,他们宁愿受到挑战,他们乐意看到别人在想什么。这也是我们表达意见大胆、粗犷而读者很多的一个原因,也是我们的重要特色。”

  《纽约邮报》的风格正如钱德勒所说,很泼辣直率。其头版标题经常让人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而在第二版等要闻版面,则经常发表本报评论家的专栏文章,对时事给予直接了当的点评。这和许多美国报纸将评论局限于社论评论版的做法大不相同。就在这次访问该报前几天,美国的情报人员从阿富汗前线抓到了一位从美国跑到阿富汗自愿参加基地组织帮助他们打击美国人的美国青年,名叫约翰·沃克(John Walker)。沃克甚至在基地组织的监狱里见到美国的被捕特工也不予协助,最后眼睁睁看着他被塔利班成员杀死。这个消息引起轰动,电视台反复播放那位特工临死前的摄像片段。正当各报还在讨论如何处理这位美国公民、是否应送军事法庭时,《纽约邮报》的评论已发出“杀了他”的大声疾呼。12月5日,在我访问该报这天,该报头版再次刊出沃克长发长须、浑身肮脏的半身像,并用黑底反白列出如下标题:

  “可怜的同类”抑或叛徒?(‘Poor fellow’or traitor?)

  接着是4个排比引题:

  看着像只老鼠(looks like a rat)

  说话像只老鼠(Talks like a rat)

  闻着像只老鼠(Smells like a rat)

  隐藏像只老鼠(Hides like a rat)

  最后是巨大的主标题:

  它就是一只老鼠(IT IS A RAT)

  当天该报第二版头条,刊出一位女评论家的专栏文章,题为《干脆叫他最合适的名字:叛徒》(Just call him by his rightful name: traitor)。第二条是一篇关于总统布什想刀下留人,以教育为主的消息,但仍用了评论式标题:《甚至布什也同情恶魔》(Even Bush has sympathy for the devil)。

  他显然对该报的评论感到满意。他说:“是的,我们发表很多评论,我们只有4个专栏作家,他们非常努力,每天写个不停。”

  据我观察,该报的另一个特色是体育报道力度很大。虽然重视体育报道是美国小报共有的特点,但《纽约邮报》的体育报道量经常占了一半篇幅,且将封底做成头版模样,每天一幅体育大照片,吸引爱好体育的人从反面翻阅厚厚的体育版面。封底的版头标题每天堂而皇之写着“全市最佳体育报道”(The Best Sports In Town)。

  下面看看我访问该报这一天《邮报》的版面安排情况:

  2001年12月5日,星期三,共80页,标价50美分(实售25美分),不分板块,按页编排。

  头版彩色,内容如上。

  2~5页——新闻专题“美国进入战争”(AMERICA AT WAR);

  6~7页——新闻专题“以色列遭受攻击”(ISRAEL UNDER SIEGE);

  8~9页——综合新闻;

  10~14——饶舌(GOSSIP),以“第六页”(Page Six,实际为第10页)为代表,是该报著名专版,介于中国街谈巷议和随笔之间的一种文体,多数版面由专栏作家主持,成为颇受读者欢迎的大众幽默言论版,有大幅漫画;

  13,15,16,18,19,21,22,27——广告;其余综合;

  30——教育,本期列出优秀教师肖像及名单(Meet some of N. Y.’s outstanding teachers);

  31~33——邮报言论(POST OPINION);

  34——天气预报(Post Weather Report),含纵横字谜;

  35~36——经济(Business);

  37——媒体城(MEDIA CITY),报道全国媒体动态;

  38~40——商用房地产(COMMERCIAL REAL ESTATE);

  41~43——股市行情(Market Watch);

  44——课堂特刊(Classroom Extra),是配合该报NIE项目的专版,无广告;

  45~52——纽约节拍(New York PULSE),版头下注有“邮报生活和娱乐指南”(THE POST’S GUIDE TO LIVING AND ENTERTAINMENT)小字,其中46~47为餐饮(Food),48~50,52为电影(Movie Clock),51为剧院(Theater);

  53~57——分类广告(POST Classifieds);

  58~80——体育(The Best Sports In Town),含广告若干。

  该报2001年12月2日的星期天刊,共120页,售价也是50美分,除了增加彩色版的影视指南以外,与平日刊大同小异。

  六、发行人来自英国

  钱德勒谈到广告问题时,坦率承认《邮报》的广告还不算很多,去年的广告收入不到1亿美元,比《每日新闻》低。他说:

  “事实上,以发行量计,我们在纽约市内是排行第三的报纸。《每日新闻》排第一,《纽约时报》第二,我们第三。这使得我们在广告上居于不利地位,我们总是挣扎着努力吸引更多广告。纽约市的广告竞争非常激烈,除了有《每日新闻》和《纽约时报》,还有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人人都在为广告美钞而竞争。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的发行量增长了25%,我相信,这大幅增长的发行量,加上即将启用的新印刷机可以印刷更多的彩色版,我们的广告将会有很大改观。印了彩色广告后,我们可以向广告商多收25%至30%的广告费。我们可以吸引更多的广告插页。总之,明年我们的广告会增加。”

  采访中获知,发行人钱德勒原来是英国人,在老板默多克手下干了很多年。下面是他自己谈到的经历:

  “我出生在英国伦敦,最初在伦敦舰队街一家报纸干,于1974年来到纽约,继续为默多克工作。当时我在《纽约邮报》当文字编辑,从最底层干起。后来一直干到执行总编,是编辑部的第二号人物。1986年起,我被调往波士顿,被任命为《波士顿先驱报》的总编辑,那也是一份4开报纸。我在那里一直干到1993年。然后老板回收《纽约邮报》,让我去当总编辑,于是我又回到纽约。两年前,我被任命为发行人。我来纽约前两年,就开始为默多克工作了,而此前我在很多报纸干过,甚至于1970年在新加坡一家报纸干了一年。”

  显然,他是默多克的爱将,危难之际,老默总是想到他。

  关于《邮报》的工资待遇,钱德勒坦陈为纽约最低。他说:

  “工资待遇方面,我不能给你平均数,但可以给你起薪数。我们新来的记者每年可得35,000美元。那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在纽约,这个数不算多,因为纽约生活很贵。资深的记者可以拿到8万至9万美元。记者没有分红,但有免费的医疗保险及养老金。然后他们可享受‘401计划’。你知道这个‘401计划’吗(即笔者前述‘401K’)?那是一个分开来的投资计划。政府让你拿出年薪的6%,公司支付另外的6%(同等数额),这两笔钱共同投资到股票上。所以说,工资虽然不算高,但福利是一点也不少的。我们这里每一个人,从新来的到我这个发行人,福利都一样,是一整套福利。你若离开,你必须将股票出售。”

  我们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结束后,他让秘书领我到行政主编安妮·阿奎利纳(Anne Aquilina)女士的办公室。安妮告诉我,她负责整个编辑部的预算和办公用品的供应,包括差旅报销等审批,所以很忙。她领我参观编辑部,一路上耐心介绍各部门的功能和人员配置。在新闻部,我遇见一位华裔老编辑,正在电脑上设计版面。我们攀谈了两句,他说他是广东人,但从小就在美国,在这家报纸干了几十年了。在一个报栏前,我对上面放着的各类任务单和其他编辑部管理文件产生了兴趣,征得安妮同意,我每样取了一张。可惜在我写这部分内容时,死活找不着这些文件。

  参观完毕,我便告辞。走出新闻集团的大楼,天色已晚,外面华灯初上。街道两旁的树上点缀着无数灯珠,仿佛繁星落自九天;路边霓虹闪烁,有如幻境。最显眼的是楼下大堂橱窗里摆满了各色硕大的礼盒,楼外新修建的绿色格架上放着一堆巨型铜铃,被灯光映照得熠熠生辉,而大楼的石柱上捆满了系着红布带的灯饰,看上去喜气洋洋。马路上已经有人上街看灯。这个大楼的斜对面就是洛克菲勒中心,那里从新泽西运来的圣诞树已经竖立起来,上面坠满彩灯。据纽约人介绍,每年圣诞节前,洛克菲勒中心都要到新泽西的园林选择最高的松树,砍下运来烘托气氛。去年我于圣诞节到该中心看夜景,那人挤人的场面丝毫不亚于中国最热闹的庙会。

  这一切告诉我: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快到了。

  

转自搜狐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搜狐短信推荐
· 美少女帅哥哥激情互动
· 体验新时代的绝对摇滚
· 迪士尼卡通炫暴你手机
· 桃花岛烛光红酒惹人醉

分类广告
·4万元入读多伦多大学
·留学英国特快
· 澳洲留学成功再收费
·荷兰西班牙留学热招
·出国留学新方向泰国
·◆留学移民信息库◆
·专业加拿大投资移民
·热点推荐免费上学
·英国留学精品首选
·热点留学天堂加拿大
·颈总动脉注射治癫痫
·治愈牛皮癣白癜风
·征服人间顽疾糖尿病

搜狐商城
·央视热播大染坊
·韩剧美丽的日子
·83版<射雕>3折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新闻中心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88;客户服务热线:87710088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